为进一步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能,学习批判性思维,3月30日下午,我校在教学楼A117开展“品味教学”第17期活动,由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我校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尹芝南教授给全校师生讲授主题为“科研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”的通识教育课程。
(尹芝南答师生问)
精彩引导:从思维到技能再到人格
尹芝南认为,批判性思维本身作为一种思维呈现,它具有包括求真、开放、分析、系统、自信心和求知欲在内六个方面的倾向性,其中求真——“用真诚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”是基石。除此之外,尹芝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人类一种技能,它集“解释、分析、评估、推论、说明”于一身,“当你与人争论时,能用批判性思维去言说,才能体现你接受了高等教育。”他打趣地说道。最后,尹芝南把批判性思维升华为一种人格,他认为,批判性思维能内化为人格和气质,甚至是“民族的脊梁”。
提供路径:注重六大方面的培养
学习生活中,尹芝南认为,至少有六个培养批判性思维实践路径。其一,讲道理(Reasonable),告诫同学们四年的大学生活应“不负讲理之心”;其二,开放(Open),要求同学们具备开放、平和的心态;其三,好奇(Curious),“无好奇,不科研,否则就是浪费时间”;其四,讲逻辑(Logic),明白从现象到本质,从上游到下游,从原因到结果的内在联系;其五,理性(Rational),避免情绪化、个人偏见、权势、个人私利的干扰;其六,谨慎(Careful),时常问自己两个纲领性的问题“真的吗”和“还有别的说法吗”。
尹芝南认为,科研的本质是提出令人感兴趣的、有价值的、未知的问题,然后解决之。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挑战性,勇于向文献、向主流挑战,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应有之义。
(教师们认真聆听)
谈教学:大学要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
尹芝南早前接受采访时曾说:“我一定会给本科生上课。”由于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未开设本科生课程,所以当接到“批判性思维”通识课程第2讲主讲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。他认为,大学的好坏在于能否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,科研为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户,但同时不能放松对教学素养的要求。
本次“品味教学”17期教学观摩课共有来自不同学院的百余名专任教师参与。不少教师在下课后表示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,收获颇丰,“希望学校能够开展更多这样的教学观摩课,让我们有更多向尹教授这样的优秀教授学习的机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