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教学如何开展?创新型人才怎么培养?有关创新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高校关注。5月14日是第3个“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日”,学校、学院及学生自发组织了各类以“新时期人才培养需瞄准‘创新’”为主题的活动。“品味教学”亦在当天于暨大校友楼四楼会议厅举办第11期活动:“创新教育,我们何去何从?”,林如鹏副校长,医学院王华东教授,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填烽教授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曹晨与现场120多名教师分享交流创经验。
从课堂培养学生创新习惯
“怎么吸引学生创新的兴趣?”王华东谈到,“有趣的故事和案例,是培养学生爱好和创新意识非常好的一个途径。”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举例子将各个知识串联,引发学生思考。譬如在教学心脏的内分泌功能时,他启发学生思考“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心脏的功能”,继而推导出心脏所有的功能,包括内分泌功能。“激励和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是课堂教学应该尝试去做的。”
(老师热情分享创新教育经验)
“在香港,老师一般只上一节课,其他时间则由学生分组作报告,学生不是被灌输知识,而是主动去寻找和接受知识,往往学得更多更深,而且更有创造性。”陈填烽说,“学生需要的可能更多是一位指导者、评价者。”陈填烽谈到,在教学过程中,除了传授科研成果外,可以尝试去分享创造的过程。如果能把科研的思想和思维融入到教学中,会给教学增添更多的元素,对学生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。“我们应该这样做,让学生觉得科研是很酷的东西。”
大众创新教育模式下,基础教育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?王华东认为创新教育不等于丢弃基础教学,该学的理论还得学,扎扎实实打牢学生的基础,创新教育才能站得更稳。“创新教育在方法上不能完全脱离传统,要择出传统方法的精华,服务于创新教育,创新教育才能走得更快,更远,也更实在。”
在学校的支持下脚踏实地地创新
如今,有些大学实行就业教育,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被灌输了就业的意识,被安排就业相关课程。“这是非常不合理的。”陈填烽指出,“这直接导致他们忽略创新,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。应该通过课程设置、课堂教学、课外活动等多方面为学校营造一种浓郁的创新意识。学校应当支持创新教育,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手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。
暨南大学自2011年启动“卓越未来”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三年多来,已逐步构建完善了“以课程为中心,融入多维创新元素;以问题为中心,实施多元创新人才孵化项目”的完整人才培养双主线。“创新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,有了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,师生们才能脚踏实地地创新。”曹晨如是说。陈填烽也表示认同:“暨大的学生其实很幸福。暨大不会单以成绩、证书来评价一位学生,而是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,并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创业的机会,如‘赢在创新’、本科生创新计划等,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。”
在互动交流环节,现场老师们积极主动地与嘉宾交流,林如鹏也主动分享了自己对于创新教育的心得体会。“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,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。”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,他认为,教学的内容和模式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,与时俱进。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,面对新和旧的冲突,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坚守的关系。什么该坚守,什么该抛弃,需十分清晰。对于经典的,一定要坚守,只有在读懂、读透经典的前提下,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。
(林如鹏分享创新教育心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