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  新闻公告  新闻报道
暨南大学报专版报道——聚焦教学创新,打造特色“金课”

 从无心插柳到有意栽花

暨南大学全程、全方位服务教师

 

“为什么是暨南大学?究竟是怎么做到的?”今年731日,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,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同时发出这样的疑问。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2项,暨南大学教师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均位居全国首位,学校同时荣获优秀组织奖。

傲人的成绩背后,有暨南大学参赛老师们的尽心尽力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、备赛指导专家团队的倾心指导、参赛教师所在学院的倾力支持,也有教师发展中心为老师们提供的全力支持和全程服务。

2011年,学校即设置教师发展中心。20203月,教师发展中心独立成正处级机构、归属于本科生院,中心以教师教学发展为重点,服务、帮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。近年来,学校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,离不开教师发展中心和各部门的牵头发力。

无心插柳:对标“金课”高标准 解决教学“真问题

“现场不散我不走!”被老师们亲切称为教学创新大赛“总教头”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熊卫华,对教学有着强烈的信念感。从校赛到全国决赛,他总是陪在老师们身边,惹来其他高校老师不少羡慕的目光。

教学竞赛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展现,在赛场上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。“对于教师发展中心而言,在教师教学竞赛中要做的就是两件事,第一是找出最能代表学校教学创新水平的人,第二是把这部分教师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。”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,却凝结了许多人数年的心血和积累。

“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展了创新,但没意识到,也没有具体去挖掘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,还是无心插柳的状态。”熊卫华和同事们就是这些“无心之柳”的发现者和呵护者。他们通过举办各类活动,让教师们认识到教学创新的意义和途径,帮助教师们对标国家“金课”标准,深入理解“究竟何为一门好课”。

在熊卫华看来,对“金课”标准的理解力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因素。除此之外,创新感悟力、以毅力为重点的心理建设能力也是参加竞赛必备的。选人时挖掘老师的闪光点、培训时全程参与、备赛中倾心服务,成为了熊卫华与同事们的“秘密法宝”。

集中培训15次、小范围培训53次,从备战省赛开始,学校就组织了各层次的培训会。会议室里,“发现真问题”和“把创新故事讲精彩”是老师们讨论最多的议题。“琢磨这个课程能解决时代、社会、教学中的什么问题、有什么的价值”不仅是区分课程“立意高下”的标准,更是对教师立德树人初心的重新审视。

“所有的创新都必须是真实的,要能解决教学里的真问题。”本次参赛的教师团队,也都带着“真问题”和“真故事”走向赛场。团队基于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,找到创新故事主线,将零散的创新点串联起来,讲好“培养什么人”“为谁培养人”“怎样什么人”的教学故事,才更能打动人。

除了制作90分钟课堂教学“代表作”,为了赛场上15分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的完美呈现,老师们反复打磨、字斟句酌,甚至数次推翻重来。

在紧张的备赛时光里,教师发展中心是参赛团队的“定海神针”和“探照灯”,拨开重重迷雾,为教学大赛保驾护航。

有意栽花:“教学之路应该越走越宽”

“做科研也许需要越深越窄,但是教学之路应该越走越宽。”熊卫华对教学工作的理解,沉淀了多年的思考和工作经验。他也凭着这些积累,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发展支撑体系,推进改善教师评价体系。

2021年年底,教师发展中心组织“教学调研”的教学改革项目,从学生的学习特点、心理特点、对课程的期待和需求入手,引导教师深度了解学生、深入把握学情,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。

“教学面对的不是抽象的人,而是具体、鲜活的人。”不断激发学生对世界的思考、开拓学生眺望的眼界、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。在熊卫华眼中,大学教师更像一个摆渡者,连接此岸到彼岸,在传道授业中给学生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除此之外,教师也应该扎根于自身的专业理论,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和兼顾专业的内在逻辑,确定课程定位和功能。厘清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关系,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却能帮助教师拔节成长。“当你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你的眼界就会豁然开朗。”谈起帮助年轻教师成长,熊卫华总是带着无限期许。

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,是大学的根和本。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任务,如鸟之双翼、车之两轮,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。在熊卫华看来,高校教师要打破两者的藩篱,把教学看作“教学学术”,要想掌握这门复杂、独特的“良心活”,必须以科研为基础,并想法设法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化。他认为,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激励机制,为深耕教学的老师们送上与之匹配的鲜花和掌声。

以教学为锚点,熊卫华带着深入的思考和厚重的情怀,为教师多维能力提升铺设平坦宽阔的赛道,为多样化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可能。

插柳成荫: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提升

“春雨霏霏芳草径,飞蓬正茂盛。”熊卫华的孜孜以求,换来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,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如和风细雨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。这背后依赖的是学校顶层设计的制度利好。

围绕“教师教学发展”这一主题,教师发展中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——激励、培训、竞赛、建设、研究环环相扣。以教学激励引导教学培训方向,以教学竞赛促进教学建设和研究,再以研究反哺教学实践。

落实到具体活动的组织上,教师发展中心按照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涯,将培训划分为三个阶段。对于新手教师,注重培养其教学胜任力,通过“新任教师教学基本功研习营”打牢教学基本功;对于熟手老师,则挖掘其教学创新力,定期在“教学创新工作坊”开展头脑风暴,让创新在思想交锋中流淌;而对于卓越教师,则通过“品味教学”主题活动发挥教学引领力,让好经验惠及更多新教师,也让教师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结,形成教学共同体,合力突破更多教学难点。

熊卫华始终以“服务者”定位自己以及教师发展中心,也致力于在教师间营造和谐的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。“教学就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,对于学生是如此,对于老师更是如此。”只有老师们相互信任、精诚合作、协力前行,才能让教学产生经久不息的生命力。

近期,“第九届本科课程教学竞赛”及 “第七届新任教师教学竞赛”又在暨南大学拉开帷幕,熊卫华和同事们投入到新一轮的忙碌中,更多无心插下的创新之“柳”等待他们去挖掘。

暨南园里,教学创新之“林”也将变得更加繁茂。

 

(转自宣传部,新闻中心 杜明灿 学生记者 刘芸丽)